在“液下泵”浪潮下,中国制造业正在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,工厂自动化突飞猛进,现代化设备正在向大型化、高速化、自动化、智能化迈进。
但与设备智能化的发展历程相比,企业设备管理能力略显滞后。虽然大多数企业花费巨资购买和使用先进设备,但由于对设备维护的精细化管理重视不够,设备非正常?;那榭鍪庇蟹⑸?,造成不必要的损失。正因为如此,如何提高设备管理能力是当今制造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。
问题1:重硬件轻软件
大多数企业在采购新设备时,只注重硬件的验收和交接,忽略了软件系统的运行、维护和服务标准,没有明确要求设备厂商提供数据采集接口和定义设备数据所有权。
但实际上,嵌入式软件、人机界面、数据监控都是智能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属于设备管理的范畴。结合现场实际,设备数据采集受制于工业现场协议众多、原厂未开不支持、数据未确认等诸多原因。设备数据采集仍是制造生产现场数字化推进的zhongdian和难点。
提示:
企业在升级设备的同时,也要注意软件系统的配置。因此,企业应考虑在设备采购中提前在条款中加入相关要求,为日后设备明细数据的收集和工艺质量的分析优化做好准备。
问题2:生产zui重要,不坏也不修。
大多数企业把生产放在diyi位,只要设备还能运转,就不会停产,导致设备维修的时间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。原因是企业没有从工厂角度衡量设备?;鹗?。如果在设备故障初期进行维护,损失和投入成本要比?;蟮奈ば〉枚?。
提示:
我们可以通过新技术分析积累的基础数据,评估设备的健康状况,提前对设备进行维护,大大降低维护成本。AM系统能够准确、快速地判断设备的健康状态和故障症状产生的原因,辅助设备工程师诊断故障,进而促进设备维护管理进入良性循环。
问题3:完全依赖预测性维护,忽略了企业的实际问题。
预测性维护一直是工业互联网的热门话题,很多工厂期望对潜在的设备故障给出“预测性维护”的充分分析。
事实上,预测性维护的落地比预期的要困难。一是由于很多企业缺乏基础数据的积累,如设备维修、故障分析记录分散在纸面或表格上,缺乏数字化的文件,维修数据、备件更换记录、故障修复数据,包括设备故障特征数据,都没有形成结构化的积累,没有大量的数据支撑很难实现建模;二是很多企业单纯依靠数据分析,忽视了设备工程师的专业知识和过往经验。
提示:
因此,我们建议,首先,企业要重视基础数字化建设,如设备数字化档案、基础维护、维修订单等。二是要清晰地结合经验和数据进行建模。模型的输出是辅助人员维护和维修设备,zui后需要交给人判断。
通过采集设备运行的数据和状态,AM显著减少了传统管理中依赖人工采集、统计和分析带来的误差,使企业的设备管理更加信息化、合理化和gaoxiao化。利用机器学习、数字孪生等技术,预测未来设备的异常情况,实现设备的预测性维护,从而提高设备的综合性能。
因此,要提高设备管理能力,需要管理者率先认识到设备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,积ji改变传统的设备管理和运营模式,向数字化、智能化发展,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。